附件1:2023年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本科获奖项目名单 |
同一获奖等级排名不分先后 |
序号 | 成果第一完成单位 | 成果名称 | 成果完成人 | 获奖等级 |
1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厚植情怀,电磁强国”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苏东林、戴飞、吴琦、王珺珺、宋凌南、李丽林 | 特等奖 |
2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吴大观试验班:“自强中国心”航空发动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实践 | 闫晓军、范雨、董卓宁、孙大坤、刘志伟、漆明净、谷萌、李天韵、方志、李果、额日其太 | 特等奖 |
3 |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 铸魂赋能—适应时代的航空航天专业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鲍蕊、林贵平、马力菲、高铭阳、王晋军、罗明强、杨超、刘虎、于洋、李可、王琦少、王耀坤 | 特等奖 |
4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五元”融通、“三维”聚力:建设交叉学科工业设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 杨民、尹虎、陈路、王韫、吕胜男、丁希仑、王鑫、刘永瞻、宫浩钦、冯林、马良书、魏晓东、张志刚 | 特等奖 |
5 | 经济管理学院 | 理工类高校“双碳”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范英、衣博文、同凡、钟铧、朱磊、魏亿钢、刘炳越、喻雪莹、刘霖、王楚男、李明全 | 特等奖 |
6 | 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 月宫一号前沿交叉科技成果促多学科德智共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十年实践 | 刘红、谢倍珍、付玉明、刘慧、梁大为、庞丽萍、杨肖、胡大伟、化永朝 | 特等奖 |
7 |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 以核心通识课为牵引、前沿项目实践为主线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吴江浩、张艳来、杜锋、唐鹏、周超、陈隆 | 特等奖 |
8 | 物理学院 | 数字赋能的5I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王文玲、徐平、严琪琪、熊畅、陈彦、唐芳、李英姿、袁丽 | 特等奖 |
9 | 化学学院 | 新工科背景下以化学为基础的交叉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刘明杰、田东亮、张绍丽、霍利军、王广胜 | 特等奖 |
10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需求牵引、创新驱动、实践赋能:一流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 | 伍前红、刘建伟、郭华、宋晓、蒋燕玲、关振宇、吕继强、张小明、王娜、徐同阁、孙钰、管天玉 | 特等奖 |
11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持续改进机制建设和方法创新促进材料科学与工程一流专业建设 | 李卫平、蒋成保、郭洪波、邢雅兰、付春娟、李松梅、李然、陈海宁、王绍凯 | 一等奖 |
12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劳动教育背景下“赛教一体化”金相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 王嘉宜、李卫平、段辉平、杜娟、付春娟 | 一等奖 |
13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三位五维八观、教学思政融合的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 | 王颖、范文宏、王海宁、李晓敏、秦国彤、董兆敏、柳姝、冯伟莹 | 一等奖 |
14 |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 以地空结合为特色的电气工程一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郭宏、吴静、张欣然、张磊、武建文、单振宇、吕纲 | 一等奖 |
15 |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 数字化赋能的自动化类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 | 胡庆雷、崔勇、郑建英、韩亮、张庆振、董韶鹏、姚楠、林新、张磊 | 一等奖 |
16 |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 基于“驭远”内核五育并举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王少萍、贾子超、李阳、孙波、 彭越、石存、王兴坚、陈婷、马田、乔娇 | 一等奖 |
17 |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 面向航空航天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左宗玉、王艳东、郑泽伟、诸兵、邓亦敏、陈婷 | 一等奖 |
18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构建学生专业认知教育体系,提升国家重大战略产业人才培养质量 | 董卓宁、谷萌、闫晓军、李天韵、孙大坤、额日其太、方志、程乾、张大伟 | 一等奖 |
19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依托自制教学装置,构建空天特色实践育人体系探索与实践 | 孙也、谢倍珍、王海宁、朱天乐、梁大为、李晓敏 | 一等奖 |
20 |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 新平台、新模式、新机制——面向发展新阶段的航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 罗明强、刘虎、鲍蕊、潘翀、宋磊、金天、霍建同、雷宇、王九民、张晶、刘贺、何锋、孙康文、杨穆清、周尧明、张云飞 | 一等奖 |
21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高水平教师筑基,规划教材引领,一流课程为标——制造工艺教研室探索与实践 | 赵海云、曲文卿、从保强、郭伟、徐晔、管迎春、罗斯达、高桂霞、赵力元、朱伟军、郑敏信、杨明轩、李刘合、张宏强 | 一等奖 |
22 | 经济管理学院 | 基于DMAIC的质量管理学模块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宋文燕、单伟 | 一等奖 |
23 | 经济管理学院 | “全周期-自迭代-多元化”生涯教育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苏文平、丁丁、赵敏、郑晓宁、韩笑、牟晖、魏茜、高静、李红捷、董雅楠、姚又琳 | 一等奖 |
24 | 数学科学学院 | 新工科背景下“1+x”运筹优化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韩德仁、刘红英、崔春风、夏勇、冯伟杰 | 一等奖 |
25 | 数学科学学院 | 数学拔尖人才的 “两段双线”培养模式 | 马声明、韩德仁、唐晓弦、徐丽、郑孝信、罗雪、戴蔚、漆毅、夏勇、鲁琛、曹安妮、赵丽君、张世金、张继龙、严夺魁 | 一等奖 |
26 | 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 面向专业核心能力提升的医工融合课程群教学探索与实践 | 李德玉、赵峰、乔惠婷、张弛、孙联文、桑晨、孙安强、刘肖、康红艳、陈行、吴欣童、陈增胜、冯文韬 | 一等奖 |
27 |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 经济专业科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 | 沈映春、李跟强、张佳书、何平林、侯琳琳、赵雨涵、刘美芳、聂晨 | 一等奖 |
28 | 外国语学院 | “思政浸润、科技助推、人文保航”模式下新时期翻译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 | 梁茂成、李蒙、邢力、刘巍巍、刘颖、胥国红、顿超、王沛、王晨爽 | 一等奖 |
29 |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三融合建设汽车智能化系列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 徐国艳、杨世春、王建、张辉、张奇、任秉韬、陈飞 | 一等奖 |
30 | 飞行学院 | 深度产教融合的拔尖民航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王养柱、朱颖、兰巍、谷萌、吴坤、刘桂艳、王丹、赵圆、冯坤、孙铎、郭婷 | 一等奖 |
31 |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 面向国家空天信战略需求的光学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江洁、屈玉福、冯丽爽、刘惠兰、余霞、冯迪、苏丽娟、张颖、欧攀、牛燕雄、孙军华、马岩 | 一等奖 |
32 |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 面向仪器强国建设的仪器类专业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 屈玉福、樊尚春、钱政、张京娟、张静、屈晓磊、吴银锋、马建国、李健、高扬 | 一等奖 |
33 | 物理学院 | 基于理科的科创育人实践探索 | 杜轶、李广超、吕经纬、荣翠华、刁旭、李思瑶、崔丹丹、宋树洋 | 一等奖 |
34 | 法学院 | 阶梯式、全过程、深协同、重德育:法律实践教学新理念及其展开 | 吉冠浩、初殿清、李游、陈巍、高琦、王琦、杨彩霞 | 一等奖 |
35 | 沈元学院 | 创设系列专题特色思政课,创新拔尖学生“大思政”育人探索实践 | 刘科生、王萌、石存、刘娜娜、付丽莎、李时宇、王涛、祁文、高宁、彭付芝、孙泽斌、丁丁、徐墨客、陈伟东、刘金扬 | 一等奖 |
36 | 化学学院 | “学生为本,问题驱动”的化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刘克松、田东亮、于存明、杨青林 | 一等奖 |
37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专题化、混合式、强化育人合力的高校思政课体系改革创新 | 谢惠媛、赵义良、高宁、付丽莎、王江伟、张静 | 一等奖 |
38 | 北航学院 | 基于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的学习型实践育人模式探索 | 董卓宁、魏茜、闵敏、朱英、韩小汀、毋艺臻 | 一等奖 |
39 | 北航学院-工程训练中心 | 空天前沿引领、校企协同共建、时空开放共享的工程训练教学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 齐海涛、刘禹、孙治博、金天、王耀坤、王娜、王虹霞、史成坤、邱玉婷、李烨、王志鹏、王君臣、杨昕欣、曹庆华、钱政、韩永鹏、郝继峰 | 一等奖 |
40 | 人工智能研究院 | “兴趣引领、求知拓新”-面向各专业本科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郭炳晖、米志龙、殷子樵、姜鑫 | 一等奖 |
41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新工科背景下高分子物理课程的多元化教学实践 | 杨继萍、王志坚、管娟、王绍凯、王凯 | 二等奖 |
42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标准引领、多元保障、内涵延伸式材料成分分析系列实验课程设计与实践 | 杜娟、李松梅、段辉平、李彬、宋洪海、范学涛、王嘉宜 | 二等奖 |
43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对标“两性一度”的材料通识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 | 邢雅兰、彭静、曾敏、李卫平、赵立东、宫勇吉、王瑶 | 二等奖 |
44 |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 理论为根、实践为体、思政为魂, “双环驱动”电路课程一流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 闫蓓、龚光红、杨波、唐荻音、赖李媛君、肖瑾、周强、李晓、范昌波、袁海斌、张静 | 二等奖 |
45 |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 面向新工科创新人才的本研贯通虚实结合实验教学实践 | 王玲玲、王秋生、富立、刘中、张磊 | 二等奖 |
46 |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 面向胜任力达成的“虚拟现实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赵永嘉、雷小永、邸琳子 | 二等奖 |
47 |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 构建实验课程思政体系,贯通培养德才兼备人才 | 王秋生、王玲玲、富立、刘中、林新 | 二等奖 |
48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课程、平台、科研、竞赛”四位一体的科技实践能力培养 | 陈敏、孙大坤、谷萌、李海旺、刘志伟、张纪元、刘贺、李天韵、董卓宁 | 二等奖 |
49 |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 立足综合创新素养的递进式结构强度系列课程探索与实践 | 王治华、杨振宇、邢誉峰、鲍蕊、李敏、张勇波、严鹏 | 二等奖 |
50 | 计算机学院 | 基于混合学习和同侪教学的课程建设与实践 | 张亮、牛建伟 | 二等奖 |
51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面向机器人创新设计能力提升的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 王伟、王鑫、李大寨、王巍、高桂霞、王田苗 | 二等奖 |
52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项目化课程中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 陈友东、韩金全、陈殿生、刘荣 | 二等奖 |
53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理论强基、实践赋能,材料成型专业方向课教学实践与创新 | 曲文卿、赵海云、从保强、郑敏信、祁泽武、郭伟、罗斯达、张宏强 | 二等奖 |
54 | 经济管理学院 | 基于劳创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牟晖、刘志新、白雪、董青春、韩小汀 | 二等奖 |
55 | 经济管理学院 | 面向我国期货行业的实践驱动、校企协同、本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部慧、赵尚梅、范英、郑海涛 、秦中峰 | 二等奖 |
56 | 数学科学学院 | 数学分析(公共课)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 | 王进良、韩德仁、孙玉泉、薛玉梅、王海辉、戴蔚、苑佳、冯伟、贺慧霞、李娅、李美生、魏光美、刘明菊 | 二等奖 |
57 | 数学科学学院 | 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微积分系列教学实践 | 李娅、李美生、冯伟杰、张继龙 | 二等奖 |
58 | 数学科学学院 | 信息化背景下因材施教策略的数学能力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冯伟、吴衍川、苑佳、高翔、孙玉泉 | 二等奖 |
59 |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 新文科背景下“全流程研创式案例教学法”的创新与实践 | 贾哲敏、涂晓芳、李亚、任丙强 | 二等奖 |
60 |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 多维度、双通道、全链路的经济学核心专业课混合式教学创新 | 胡庆江、牛朝辉、韩霞 | 二等奖 |
61 | 外国语学院 | 工科背景下零起点公共俄语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王蓉、武晓霞、王悦、葛焱磊 | 二等奖 |
62 | 外国语学院 | 大学英语A课程:循证赋能、实现学生从学习者到使用者角色转变 | 张晓君、李英梅、邹艳、解月、杨春丽 | 二等奖 |
63 |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 面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交通大数据课程建设与实践 | 马晓磊、崔志勇、任毅龙、于海洋 | 二等奖 |
64 | 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 | 厚基础、启思维、赋能力:故障测试感知与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陶来发、刘红梅、唐荻音、周栋、马剑、程玉杰、吕琛、于劲松、石君友、章文晋 | 二等奖 |
65 | 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 | 面向空天安全的结构安全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 | 何晶靖、陈云霞、张建国、马小兵、林京 | 二等奖 |
66 | 宇航学院 | 产教融合勇创新,校企协同育英才—以科技竞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 刘小明、周浩 | 二等奖 |
67 |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 科教融汇赋能“一传三心”的课程育人模式与实践 | 李成、樊尚春、钱政、屈晓磊、郑德智、邢维巍 | 二等奖 |
68 | 物理学院 | 强基础重创新分类卓越的近代物理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 李文萍、蔡微、钱建强、张高龙、郝维昌、崔丹丹、王玫、李英姿、崔益民、唐芳 | 二等奖 |
69 | 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 | “科艺融合”的互联网创新设计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与平台建设 | 王珊、李帅、王宁 | 二等奖 |
70 | 化学学院 | 竞赛牵引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于存明、刘克松、田东亮、杨青林 | 二等奖 |
71 | 化学学院 | 物理化学课程中的思政案例设计与实践 | 王女、刘兆阅、赵勇 | 二等奖 |
72 | 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 大类通识教育视野下的经典文本教学革新:以《诗经》为例 | 罗旻 | 二等奖 |
73 | 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 紧跟调研之风,扎根中国问题:将思政教育融入经济学教学实践 | 孙琳琳、胡庆江、牛朝辉、李跟强 | 二等奖 |
74 | 体育部 | “ 女排精神、思政引领、终身体育”---新工科高校排球教学体系与实践 | 盛春媛、杨昊、黎宇翔、陆科、王晨、阮利、宫美凤 | 二等奖 |
75 | 体育部 | 游泳课程分层模式教学改革实践 | 陈艳、董徐磊、孙晓川、田春宽、尹天安 | 二等奖 |
76 | 体育部 | 体育立德树人与根植高校特色精神谱系的同场对抗类集体项目育人体系建设 | 徐昆、岳文、王喜忠、何鑫、刘泽世、高胜杰、陈岩 | 二等奖 |
77 | 体育部 | 以“健和美”为主线的“学、练、赛、演”一体化健美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 宫美凤、张立臣、盛春媛、岳文 | 二等奖 |
78 | 北航学院 | 以信息化建设支撑保障大类培养与书院育人关键机制变革的探索与实践 | 范鹰、高原、宋晓东、钱政、曹庆华、刘虎、郑晓宁、杜洋、张芳芳、张雪 | 二等奖 |
79 | 北航学院 | 厚基础、强实践、重融合、促创新,面向行业需求的工程图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 胡少兴、王运巧、程伟、胡毕富 | 二等奖 |
80 | 北航学院 | 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开展全时空课程育人 | 贺慧霞、苑佳、丁丁、薛玉梅、薛秀粘、李娅 | 二等奖 |
81 | 北航学院 | 基于数学文化的分层分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魏光美、王进良、刘明菊、张安、高颖辉、李翠萍、和佩佩、丁贝贝、曹安妮 | 二等奖 |
82 | 北航学院 | 精选细培、导学相长、品能互促的书院人才培养新模式——院-师-生三级深度协同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 | 王亚、李玉华、何璐、高静、李俊良、陈雪莹、戴常智 | 二等奖 |
83 | 北航学院-工程训练中心 | “一体两翼”工程创客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孙治博、齐海涛、杨伟群、王娜、杨丽曼、石岩、邱玉婷、李烨、李志珑 | 二等奖 |
84 | 北航学院-工程训练中心 | “三强螺旋提升式”电子工程人才培养实践课程改革与实践 | 王虹霞、李烨、余丽、徐鹏飞、熊勇、钱政、齐海涛、王志鹏、方堃、何晓雨、史成坤、张务谦 | 二等奖 |
85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服务网络强国、聚焦产教融合,工程型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关振宇、张骞允、刘建伟、边松、杜逸雯、刘懿中、李东禹、彭浩 | 二等奖 |
附件2:2023年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研究生获奖项目名单 |
同一获奖等级排名不分先后 |
序号 | 成果第一完成单位 | 成果名称 | 成果完成人 | 获奖等级 |
1 | 经济管理学院 | 新时代经管类研究生“智能+X”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郑海涛、李亚帅、高超、刘宁 | 特等奖 |
2 |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 需求驱动、融-促并行,智能新能源汽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杨世春、王建、彭朝霞、陈飞、姬芬竹、张辉、刘新华、任秉韬、曹耀光、闫啸宇 | 特等奖 |
3 |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仪器领域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樊尚春、钱政、郑德智、赵稔、马永红、徐立军、王帅、胡勇杰 屈晓磊、王娜、宣晓刚、卢阳、李成、 邢维巍、陈文鋆、屈玉福、郭占社、孟涛、于宁 | 特等奖 |
4 | 物理学院 | “产学研医联动”的医学物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耿立升、孙保华、张高龙、赵维、高献书、姜寅、 贾永飞、乐小云、李凯文、曲宝林、王俊杰、竺礼华、周小朋 | 特等奖 |
5 | 航空发动机研究院 | 科教融通,航空发动机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与探索实践 | 徐国强、闻洁、全永凯、董苯思、付衍琛、张丽娜、孙京川 | 特等奖 |
6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网络空间安全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刘建伟、尚涛、毛剑、张宗洋、白琳、李大伟、张骞允、吕继强、王景璟、徐同阁、白桐、刘懿中 | 特等奖 |
7 |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 | 产教融合、校企共育,培养集成电路领域卓越工程师 | 赵巍胜、张德明、彭守仲、林晓阳、张悦、聂天晓、雷娜、朱大鹏、许涌、王一娇 | 特等奖 |
8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强基础、重实践、促融通,材料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成效 | 赵立东、汪赫男、图们、邓元、蒋成保 | 一等奖 |
9 |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 服务军事智能的导航制导与控制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董希旺、化永朝、于江龙、吕金虎、王青、吴云洁、李清东、韩亮、刘昊、冉茂鹏、王玲玲、刘克新、刘亦石 | 一等奖 |
10 |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 控制学科人才全球胜任力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郑征、王兴坚、王少萍、郭艳玲、奚知宇 | 一等奖 |
11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在国家重点型号研制中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 孙晓峰、额日其太、李育隆、闫晓军、董卓宁、洪杰、邱璐、王延荣、孙大坤、李果、李挺、谷萌、方志、马艳红、魏大盛 | 一等奖 |
12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依托航空发动机工程项目的适航类紧缺人才培养路径 | 陈龙飞、张曙光、额日其太、董卓宁、张斌、胡雪欢、钟生辉、孙大坤、谷萌、李海旺、唐鹏、王方、方志、闫晓军 | 一等奖 |
13 |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 面向三位一体战略的力学专业卓越工程师本研贯通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 潘翀、陈玉丽、李道春、胡天翔、李云龙、罗明强、邵丽华、鲍蕊、白晨媛、梁伟涛、 杨锐、钟国、伊力尔江·哈力克 | 一等奖 |
14 |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 数字教育背景下的线上线下多模式融合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 | 贾玉红、罗明强、刘虎、黄俊 | 一等奖 |
15 | 计算机学院 | 面向国家需求的产教协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王蕴红、黄迪、栾钟治、李建欣、张日崇、刘庆杰、王锐、梁晓辉 | 一等奖 |
16 | 数学科学学院 | 新工科背景下代数课程体系的本研一体化建设与实践 | 王宝山、王拥军、杨义川、陈伊凡 | 一等奖 |
17 | 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 线上线下贯通、医工科研引领、空天思政融入——面向医工交叉研究生人体工效学教学改革探索 | 丁立、柳忠起、李艳、周前祥、王豫、韩龙柱 | 一等奖 |
18 |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 以“三个转化”为导向,促进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 蔡劲松、陈文博、詹承豫、涂晓芳、聂晨、马永红、章琰、胡庆江、任丙强、马琪、贾哲敏、侯琳琳、张同玉 | 一等奖 |
19 |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 服务国家空天强国战略 建构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导学生态的创新与实践 | 韩霞、邓丽芳、胡庆江、王雷华、张佳书、聂晨 | 一等奖 |
20 |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 面向自动驾驶方向的自创教学实验平台及产学研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 张辉、宋凌珺、董鹏、王建、陈飞、任秉韬、李立军、王书翰、徐向阳、徐国艳 | 一等奖 |
21 | 宇航学院 | 产学研用深度结合的双创人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袁丁、杨一帆、张弘、罗晓燕 | 一等奖 |
22 |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 二十载拓天逐梦,科教共创思政融通——天文组合导航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宁晓琳、马辛、付丽莎、房建成、宫晓琳 | 一等奖 |
23 | 物理学院 | “两式一型”讲研结合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量子光学为例) | 张国锋、郑晓、钟晓岚、崔健、李文萍 | 一等奖 |
24 | 法学院 | 科技激进创新背景下快速适应型法学院的体制和机制探索 | 泮伟江、吉冠浩、初殿清、李游、周学峰、翟志勇、赵精武 | 一等奖 |
25 | 化学学院 | 基于化学学科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 王广胜、刘明杰、田东亮、郭林、江雷、朱英、殷鹏刚 | 一等奖 |
26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调查研究嵌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课程的实践创新 | 彭付芝、王海宇、张超 | 一等奖 |
27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研究生专业教育的通识教育设计与实践 | 全绍辉 | 二等奖 |
28 |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 面向机电一体化工程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精英人才培育方法探索与实践 | 石岩、杨丽曼、王一轩、蔡茂林、王娜、孙治博、牛燕霞 | 二等奖 |
29 |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 “校企聚合、科教融合”的定位导航专业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 | 赵龙、张海、王磊、杨静、王艳东、沈晓蓉、宋华、王玲玲 | 二等奖 |
30 |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 笃学致远,惟实励新—以学科核心课为辐射引领的检测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 | 杨波、于劲松、唐荻音、王磊、刘颖异、魏鹏、吕建勋、闫蓓、袁海文 | 二等奖 |
31 |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智能人机工效实验课创新与实践 | 完颜笑如、刘双、庞丽萍 | 二等奖 |
32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高精尖智能制造领域高端人才定制化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 段桂江、徐晔、魏巍、燕鑫、徐坤、冯林、张武翔、田耀斌、冯仰刚、罗斯达、管迎春、张天霄、蒋永刚、丁希仑、乐悦 | 二等奖 |
33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学术引领、需求导向、产教融合的航空宇航制造高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孟宝、吴向东、李卫东、韩金全、赵睿、万敏 | 二等奖 |
34 | 经济管理学院 | 工科优势高校科教融汇金融硕士培养探索与实践 | 牟晖、部慧、吴蕾、李伟、张军欢、刘志新、赵尚梅 | 二等奖 |
35 | 经济管理学院 | “科教引领顶天-实践前沿立地-实习基地扎根”《实践讲堂》讲座式教学模式创新 | 赵尚梅、牟晖 | 二等奖 |
36 | 经济管理学院 | 课程思政背景下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索与实践 | 魏亿钢、韩小汀、姚唐 | 二等奖 |
37 | 经济管理学院 | 专业学位研究生科创微生态实验圈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秦中峰、田东文、李亚帅、欧阳桃花、周宁 | 二等奖 |
38 | 数学科学学院 | 以学生为中心提高矩阵理论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 张继龙、赵迪、李红裔 | 二等奖 |
39 | 数学科学学院 | 数学夏令营选拔人才模式的十年探索与实践 | 袁星、夏勇、徐田梅、鲁琛 | 二等奖 |
40 | 数学科学学院 | 如何提高学生泛函分析学科理解和应用能力 | 徐丽 | 二等奖 |
41 | 外国语学院 | 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构及实践探索 | 邢春丽、郭巍、闫莉、张毓、刘巍巍 | 二等奖 |
42 |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 交通运输专业科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陈鹏、余贵珍、吴新开、于滨、周彬、王朋成 | 二等奖 |
43 |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 新时代背景下北航交通运输专业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 | 张钊、张迎晨、张辉、马晓磊 | 二等奖 |
44 | 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 | 新时代聚焦国防需求和多学科交融的工程优化与计算课程本研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 肖依永、杨军、马小兵、潘星、周晟瀚、杨力、曹思婷、王洵、常文兵、刘杰 | 二等奖 |
45 | 宇航学院 | 突出创新理论体系、加强实验实践环节—创新型导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王新龙、宋佳、王可东、金磊、李昭莹 | 二等奖 |
46 | 宇航学院 | 基于航天科创竞赛的优秀研究生培养探索实践 | 朱浩、张晓天、徐大军、田辉 | 二等奖 |
47 | 宇航学院 | 面向航天工程卓越领军人才培养的实验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 | 孙亮、刘丰睿、陈培、赵国伟 | 二等奖 |
48 |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 远程多人共享的惯性导航半实物仿真系统 | 盛蔚、张玉民、程伟 | 二等奖 |
49 | 物理学院 | 人才培养视角下研究生教育与学术文化融合的探索—以物理学院学术交流月为例 | 孙保华、吕经纬、贾永飞、李广超、李思瑶、王雷华 | 二等奖 |
50 | 法学院 | 新时代法律史课程教学改革 | 刘盈皎、明辉 | 二等奖 |
51 | 软件学院 | 面向协同创新的校企共建《软件体系结构》课程 | 原仓周、申雪萍、宋友、何慧、帅弢 | 二等奖 |
52 | 化学学院 | 大型仪器共享实验课程建设与实践 | 殷鹏刚、尤汀汀、高宇坤 | 二等奖 |
53 | 空间与环境学院 | 面向国家需求强化理工交叉提升地球物理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 刘文龙、於益群、曹晋滨、符慧山、李柳元 | 二等奖 |
54 | 航空发动机研究院 | 面向研究生思政教育的“4+X”多主体协同育人体系探索与构建 | 刁旭、冯维成、井彦祺、谢文婧、王文文 | 二等奖 |
55 | 航空发动机研究院 | 聚焦强基础重应用的飞/发装配课程,助力培养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卓越工程师 | 景喜双、谢福宝、杜孝孝、张承阳、屈秋林、李东升 | 二等奖 |
56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思政引领、科教协同、实践驱动”web安全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毛剑、张骞允、孙钰 | 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