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教师专区
当前位置 : 首页 >> 通知公告 >> 教师专区 >> 正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0年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结果公布

发布时间:2021-01-08发布者:张艳艳所属科室:教学质量办公室 浏览次数:

     2020年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结果经两周公示和校长办公会审议,获得2020年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共109项,其中一等奖22项,二等奖60项,三等奖27项。现将评选结果予以公布。

一等奖项目

序号

成果完成单位

成果名称

成果主要完成人

1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国家重大需求牵引构建航空航天材料专业特色创新育人模式探索与成效

蒋成保、李卫平、徐惠彬、马朝利、付春娟

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面向航空航天主战场,材料学科研究生创新、创造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赵立东、汪赫男、徐惠彬、邓元、蒋成保

3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思政、教学、科研有机融合的“团队+”航空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曹先彬、张晓林、张有光、王祖林、陈爱新、苏东林、王俊、金天、何锋、张岩、张玉玺、雷鹏

4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产教深度融合的“三体系”自动化类实践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李阳、胡庆雷、张晶、

崔勇、张霄、陈婷

5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空天信特色的检测与自动化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袁梅、于劲松、吕建勋、

唐荻音、彭朝琴、袁海文、

刘颖异、董韶鹏

6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机电系统双硕士学位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

王少萍、王兴坚、王磊、

郑征、陈晓磊

7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智能制造与先进仿真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方法与实践

张霖,任磊,赖李媛君,

王磊,李阳

8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航空发动机设计》教学实践课程改革与建设

洪杰、刘宝杰、邹正平、

林宇震、马艳红

9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军地协同高素质“双学籍”飞行学员培养体系建立与实践

林贵平、陈玉丽、董卓宁、李敏、陈庆山、梁颖华、

孙振佳、马力菲、钟国、

王耀坤、徐伟强

10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空天特色力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陈玉丽、林贵平、李敏、

刘沛清、孟庆春、邢誉峰、吕敬、屈秋林、李云龙、

胡天翔

11

计算机学院

面向软件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协调设计与优化控制方法

吴际、晏海华、罗杰、盛浩、童咏昕、姚淑珍、诸彤宇、高小鹏、许可

12

计算机学院

面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循证教育框架体系研究与实践

万寒、杨建磊、张亮、

傅翠娇、李辉勇、高小鹏

13

计算机学院

可视计算本研融通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

张永飞、郑锦、姜宏旭、

欧阳元新、刘庆杰、李波、

梁晓辉、高小鹏

14

数学科学学院

应用数学“双擎四柱”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郑志明、韩德仁、刘铁钢、夏勇、佘志坤、鲁琛

15

外国语学院

以提升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为导向的博士学术英语写作课程探索与实践

郑飞、孙洪丽、夏历、闫莉、邢春丽、郭巍、杨丽、

刘巍巍、张毓

16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光电子技术”课程知识体系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

赵慧洁、肖文、贾国瑞、

潘锋、郭琦

17

物理学院

以三大物理竞赛为抓手,激发内生动力,培育创新潜质人才的育人实践

黄安平、车骁骑、张国锋、张高龙、金硕、董国波、

王金良、陈子瑜

18

中法工程师学院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培养研究生实际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PIC探索与实践

殷传涛,黄行蓉,徐平,

洪冠新,

Jean-Marc  CAMELIN,

Frédéric  GENTY

19

空间与环境学院

面向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与质量评价

李晓敏、范文宏、孙也、

梁大为、朱天乐、刘宏菊

20

北航学院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书院为载体的浸润式美育探索实践

蒋茁、李广玉、王涛、

宫浩钦、韩庚、陈瑜、王琳

21

北航学院

本科大类培养改革中关键机制体制创新与实践

曹庆华、董卓宁、杜洋、

高静、李广玉、闵敏、

李俊良、范鹰、高原、

刘科生、马锐

22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

战略布局、协同育人,构筑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集成电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赵巍胜、张有光、林晓阳、张悦、王昭昊、聂天晓、

康旺、张学莹、彭守仲

 

二等奖项目

序号

成果完成单位

成果名称

成果主要完成人

1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发掘与培养

水江澜

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构筑“以学生为中心”的“沉浸式”课堂--培养创新型人才

李锐星

3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技术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建设

王凯

4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数字电路与系统》便携式课程实验

李峭、何锋、张玉玺、关振宇、熊华钢

5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构建科教融通教学体系,培养北斗卫星导航特色人才

金天、杨东凯、张波、秦红磊、修春娣

6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工程素养与实践创新并重的机电专业课程设计与综合实验教学改革

杨丽曼、沈东凯、彭娟娟、

石岩、石健

7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电子技术多维互动新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徐东、张秀磊、张静、岳昊嵩、范昌波、刘敬猛、刘丽、

胡晓光、王建华

8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以赛促教理念在计算机测控系统实验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董韶鹏、姚楠、袁梅、袁少强

9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学-做-融- 创”工业机器人通识课程建设与实践

王玲玲、富立、王秋生、刘中、张磊

10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基于学科交叉的气动技术课程综合实践教学

石岩、蔡茂林、许未晴、王娜、杨丽曼

11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探赜索隐,思政科研相长”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石存、王磊、王少萍、王艳东、陈晓磊

12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虚拟化智能化技术引领下的建模仿真课程改革

马耀飞、李妮、龚光红、宋晓、赖李媛君

13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政科教融合,综合能力建构,本研一体化导航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

赵龙、张海、李清东、董希旺、王玲玲、杨静、沈晓蓉

14

计算机学院

语音与自然语言处理课程教学新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张日崇

15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机械设计》MOOC课程建设

马纲、王之栎、裴旭

16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面向素质、能力与创新的机械设计综合实践课研究与实践

边宇枢、裴旭、高志慧、

杨洋、毕树生

17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空天特色、“四新”融和的《工程图学》实验教学模式

王玉慧、肖立峰、于勇、

汤志东、刘静华

18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多模式机械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探索与实践

高桂霞、于靖军、王春洁、

张俐、胡毕富

19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机器人实验平台建设与教学实践

李大寨、王巍、于靖军

20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构建多学科国际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于靖军、王韫、裴旭、尹虎、陈路

21

经济管理学院

新文科背景下专业硕士商法课程“互联网+模拟法庭”教学模式设计与实现

田东文

22

经济管理学院

基于工科思维的经济学课程通专融合建设与实践

朱磊、刘天亮、秦中峰、田琼、赵尚梅

23

数学科学学院

代数类课程的本研一体化教学实践

王宝山、王拥军、陈伊凡、

杨义川

24

数学科学学院

深度贯彻因材施教策略的北京学院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孙玉泉、吴衍川、薛玉梅、

周玲 、宋树洋、冯伟、苑佳

25

数学科学学院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滕岩梅、高宗升、彭临平、

江寅、戴蔚

26

数学科学学院

慕课、腾讯课堂在工科数学分析教学中的应用

贺慧霞、苑佳、李娅、李美生、薛玉梅、王进良

27

数学科学学院

以解决大问题为导向的数学专业博士生培养方式

夏勇、鲁琛

28

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医工交叉型专业课程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孙安强、康红艳、刘肖、

樊瑜波、邓小燕

29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文理工交融,身心智多维”的舞蹈美育实践研究

井志伟、黄婷婷、苏丹娜

30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理工科高校学生领导力培养模式创新和实践探索

涂晓芳、任丙强、陈文博、

谢凌玲、邓丽芳、李爱华、

张驰

31

外国语学院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程艳琴、高永辉、赵希林、

姜全红、沈非

32

外国语学院

大学生学术英语能力培养实践改革研究

姜全红、孙梅

33

外国语学院

以跨学科、国际化和镜像式研讨教学为特色的德语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吴晓樵、刘璐、贺克、陈群

34

外国语学院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俄语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王悦、武晓霞、葛焱磊、王蓉

35

外国语学院

高阶性探究式西方戏剧教学法

王泉

36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交通安全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林庆峰、鲁光泉、刘淼淼

37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双万计划与交通强国双重战略下的北航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培养体系优化及实践

丁川、于滨、鲁光泉、陈鹏、吴新开、张钊

38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适航专业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和实践

刘晓锋、唐鹏、陈海兵、

吴江浩、张曙光、熊峻江、

柯鹏、张艳来、白江波、潘强、何田、杜俊敏、杜锋

39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特色创新科研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段续庭、周建山、田大新、

赵云波

40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面向人才需求,强化问题驱动与案例教学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建设与实践

姬芬竹、刘新华、彭朝霞、

徐斌、杨世春

41

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

构建本研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国防 特色维修性专业人才

周栋、耿杰、吕川、郭子玥

42

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

系统工程专业新工科特色保障性分析技术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郭霖瀚、康锐、章文晋、

马小兵、吕川

43

宇航学院

跨专业选课的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改革

罗晓燕、刘博、袁丁、李露、周付根、史振威

44

宇航学院

“早、合、新、凝”核心主线的校企合作研究生高质量培养模式

杨文将、诸嘉慧、王伟宗、

王一白、任军学、汤海滨

45

飞行学院

强化立德树人根本导向,全面优化后勤育人环境

雷晓锋、刘静巍、陈斌、邱真、王姝

46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三位一体的《自动控制元件》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与实践

王惠军、刘刚、楚中毅、

宋欣达、刘虎

47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基于工程实践的《现代控制理论与方法》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雷旭升

48

物理学院

混合模式下的高量精品课程建设

张时声、耿立升、王海龙

49

软件学院

面向新工科的软件工程创新创意创业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王海泉

50

中法工程师学院

面向系统工程能力培养的工业科学实验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

马纪明、韩亮、张瑾、洪冠新、徐平

51

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

基于目标导向的动画创作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於水、徐静秋、王宁、卫诗磊、刘恪、张引

52

化学学院

基于“大类培养”背景下空间多维度化学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鹿现永、吴俊涛、刘明杰、

王广胜

53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化教学研究

李文爽、张树焕、宋芳芳、

孙新、吴东姣、黄瑶、曹镇玺

54

工程训练中心

综合性创新实践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史成坤、齐海涛、李烨、赵雷、郝继峰、刘雅静、孙治博、

陈娇娇、徐鹏飞、王娜、

王虹霞、王卫林、何立新

55

工程训练中心

加工工艺学实验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

刘雅静、史成坤、齐海涛、

陈娇娇、孙治博

56

体育部

【健身瑜伽】“线上线下”课内外一体化翻转-混合式课程建设与实践

袁焰、陈媛、徐丽萨

57

北航学院

面向理科与文科大类的计算思维培养方法研究与实践

刘禹、艾明晶、曹庆华、孙青、欧阳元新、万寒、李莹、

傅翠娇、吴秀娟

58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面向信息安全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莹、张宗洋、伍前红、

吕继强、姚燕青

59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面向网络安全卓越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李大伟、关振宇、崔剑、

刘建伟、孙钰、郭华、盛荷花、祝贺、管天玉

60

团委

面向“挑战杯”竞赛的学生高水平科技创新项目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刘洋、钟国、朱鹏宇、刁旭、郭萌、谢正洋、梁伟涛

三等奖项目

序号

成果完成单位

成果名称

成果主要完成人

1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深入挖掘我校优质生源科研潜力的自动化实践类通识课程建设

张蓓、张静

2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科教融合理念下电气技术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岳昊嵩、范昌波、张静、张秀磊

3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团队协同创新的网络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刘丽、胡晓光、徐东、彭朝琴、马耀飞

4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综合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李宇航、时新红、陈玉丽

5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于科研实践的疲劳断裂实验教学研究

时新红、李宇航、陈玉丽

6

经济管理学院

基于学生价值共创的团队实验教学模式创新与应用

姚唐、韩小汀、魏亿钢

7

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医工融合类专业课课程设计的组织模式探索与实践

姚杰、樊瑜波、蒲放、桑晨

8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产业经济学》课程案例研究

韩霞、黄岩、胡庆江

9

外国语学院

“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挑战赛

雷红、邹艳、吴维中

10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构建“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培养土木工程创新型人才

周耀、黄达海、高政国、郭全全

11

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

失效物理基础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陈颖、康锐

12

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

面向社会大数据治理场景的科教融合教学模式

周晟瀚、潘星、常文兵、肖依永

13

宇航学院

创新驱动的“新概念”主题航天飞行器设计课程群建设

钟睿、徐明、郑亚茹

14

宇航学院

CDIO模式在大学生科技竞赛项目中的应用与探索

徐大军、刘小明

15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人工智能导论》通识课程全英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单光存、钱政、屈晓磊

16

物理学院

新工科背景下理科大学生学术实践能力培养

王玫、黄安平、高红、钱建强、蔡微

17

物理学院

多路径交叉融合的本科生科创能力培养体系实践与成果

李广超、王雷华、刁旭、吕经纬、荣翠华

18

化学学院

仿生材料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衡利苹、赵勇

19

马克思主义学院

“当代中国外交与全球治理”英文思政通识课程体系建设

关孔文、梁天屹、江天雨、

常方圆、徐宏潇

20

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理工科学生科技哲学素质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王妍、徐治立、叶山岭

21

工程训练中心

“VR+工程实践”的综合创新平台系统

孙治博、齐海涛、史成坤、

王娜、赵雷

22

体育部

篮球“闯关+飞跃”双模体系创新教学

尹宝玉

23

体育部

《芭蕾形体》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陈媛

24

体育部

思政元素融入羽毛球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杨亚琴、付庆镕

25

体育部

《排球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构架模式成果

盛春媛、陆科

26

体育部

武术散打课教学模式创新与研究——以武术散打俱乐部课程为例

周若夫、张立臣、王震、吴铁铮

27

体育部

北航太极功夫扇课程教学研究

沈霞

注:同一推荐等级不分排名先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

                                                2021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