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发掘与培养 | 水江澜 |
2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构筑“以学生为中心”的“沉浸式”课堂--培养创新型人才 | 李锐星 |
3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技术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建设 | 王凯 |
4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数字电路与系统》便携式课程实验 | 李峭、何锋、张玉玺、关振宇、熊华钢 |
5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构建科教融通教学体系,培养北斗卫星导航特色人才 | 金天、杨东凯、张波、秦红磊、修春娣 |
6 |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 工程素养与实践创新并重的机电专业课程设计与综合实验教学改革 | 杨丽曼、沈东凯、彭娟娟、 石岩、石健 |
7 |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 电子技术多维互动新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 徐东、张秀磊、张静、岳昊嵩、范昌波、刘敬猛、刘丽、 胡晓光、王建华 |
8 |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 以赛促教理念在计算机测控系统实验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 董韶鹏、姚楠、袁梅、袁少强 |
9 |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 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学-做-融- 创”工业机器人通识课程建设与实践 | 王玲玲、富立、王秋生、刘中、张磊 |
10 |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 基于学科交叉的气动技术课程综合实践教学 | 石岩、蔡茂林、许未晴、王娜、杨丽曼 |
11 |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 “探赜索隐,思政科研相长”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石存、王磊、王少萍、王艳东、陈晓磊 |
12 |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 虚拟化智能化技术引领下的建模仿真课程改革 | 马耀飞、李妮、龚光红、宋晓、赖李媛君 |
13 |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 政科教融合,综合能力建构,本研一体化导航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 | 赵龙、张海、李清东、董希旺、王玲玲、杨静、沈晓蓉 |
14 | 计算机学院 | 语音与自然语言处理课程教学新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 张日崇 |
15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机械设计》MOOC课程建设 | 马纲、王之栎、裴旭 |
16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面向素质、能力与创新的机械设计综合实践课研究与实践 | 边宇枢、裴旭、高志慧、 杨洋、毕树生 |
17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空天特色、“四新”融和的《工程图学》实验教学模式 | 王玉慧、肖立峰、于勇、 汤志东、刘静华 |
18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多模式机械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探索与实践 | 高桂霞、于靖军、王春洁、 张俐、胡毕富 |
19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机器人实验平台建设与教学实践 | 李大寨、王巍、于靖军 |
20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构建多学科国际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于靖军、王韫、裴旭、尹虎、陈路 |
21 | 经济管理学院 | 新文科背景下专业硕士商法课程“互联网+模拟法庭”教学模式设计与实现 | 田东文 |
22 | 经济管理学院 | 基于工科思维的经济学课程通专融合建设与实践 | 朱磊、刘天亮、秦中峰、田琼、赵尚梅 |
23 | 数学科学学院 | 代数类课程的本研一体化教学实践 | 王宝山、王拥军、陈伊凡、 杨义川 |
24 | 数学科学学院 | 深度贯彻因材施教策略的北京学院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孙玉泉、吴衍川、薛玉梅、 周玲 、宋树洋、冯伟、苑佳 |
25 | 数学科学学院 |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 滕岩梅、高宗升、彭临平、 江寅、戴蔚 |
26 | 数学科学学院 | 慕课、腾讯课堂在工科数学分析教学中的应用 | 贺慧霞、苑佳、李娅、李美生、薛玉梅、王进良 |
27 | 数学科学学院 | 以解决大问题为导向的数学专业博士生培养方式 | 夏勇、鲁琛 |
28 | 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 医工交叉型专业课程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 孙安强、康红艳、刘肖、 樊瑜波、邓小燕 |
29 |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文理工交融,身心智多维”的舞蹈美育实践研究 | 井志伟、黄婷婷、苏丹娜 |
30 |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理工科高校学生领导力培养模式创新和实践探索 | 涂晓芳、任丙强、陈文博、 谢凌玲、邓丽芳、李爱华、 张驰 |
31 | 外国语学院 |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 程艳琴、高永辉、赵希林、 姜全红、沈非 |
32 | 外国语学院 | 大学生学术英语能力培养实践改革研究 | 姜全红、孙梅 |
33 | 外国语学院 | 以跨学科、国际化和镜像式研讨教学为特色的德语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吴晓樵、刘璐、贺克、陈群 |
34 | 外国语学院 |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俄语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王悦、武晓霞、葛焱磊、王蓉 |
35 | 外国语学院 | 高阶性探究式西方戏剧教学法 | 王泉 |
36 |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 “交通安全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林庆峰、鲁光泉、刘淼淼 |
37 |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 双万计划与交通强国双重战略下的北航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培养体系优化及实践 | 丁川、于滨、鲁光泉、陈鹏、吴新开、张钊 |
38 |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 适航专业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和实践 | 刘晓锋、唐鹏、陈海兵、 吴江浩、张曙光、熊峻江、 柯鹏、张艳来、白江波、潘强、何田、杜俊敏、杜锋 |
39 |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 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特色创新科研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段续庭、周建山、田大新、 赵云波 |
40 |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 面向人才需求,强化问题驱动与案例教学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建设与实践 | 姬芬竹、刘新华、彭朝霞、 徐斌、杨世春 |
41 | 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 | 构建本研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国防 特色维修性专业人才 | 周栋、耿杰、吕川、郭子玥 |
42 | 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 | 系统工程专业新工科特色保障性分析技术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郭霖瀚、康锐、章文晋、 马小兵、吕川 |
43 | 宇航学院 | 跨专业选课的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改革 | 罗晓燕、刘博、袁丁、李露、周付根、史振威 |
44 | 宇航学院 | “早、合、新、凝”核心主线的校企合作研究生高质量培养模式 | 杨文将、诸嘉慧、王伟宗、 王一白、任军学、汤海滨 |
45 | 飞行学院 | 强化立德树人根本导向,全面优化后勤育人环境 | 雷晓锋、刘静巍、陈斌、邱真、王姝 |
46 |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三位一体的《自动控制元件》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与实践 | 王惠军、刘刚、楚中毅、 宋欣达、刘虎 |
47 |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 基于工程实践的《现代控制理论与方法》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 雷旭升 |
48 | 物理学院 | 混合模式下的高量精品课程建设 | 张时声、耿立升、王海龙 |
49 | 软件学院 | 面向新工科的软件工程创新创意创业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 王海泉 |
50 | 中法工程师学院 | 面向系统工程能力培养的工业科学实验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 | 马纪明、韩亮、张瑾、洪冠新、徐平 |
51 | 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 | 基于目标导向的动画创作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 於水、徐静秋、王宁、卫诗磊、刘恪、张引 |
52 | 化学学院 | 基于“大类培养”背景下空间多维度化学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 鹿现永、吴俊涛、刘明杰、 王广胜 |
53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化教学研究 | 李文爽、张树焕、宋芳芳、 孙新、吴东姣、黄瑶、曹镇玺 |
54 | 工程训练中心 | 综合性创新实践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 史成坤、齐海涛、李烨、赵雷、郝继峰、刘雅静、孙治博、 陈娇娇、徐鹏飞、王娜、 王虹霞、王卫林、何立新 |
55 | 工程训练中心 | 加工工艺学实验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 | 刘雅静、史成坤、齐海涛、 陈娇娇、孙治博 |
56 | 体育部 | 【健身瑜伽】“线上线下”课内外一体化翻转-混合式课程建设与实践 | 袁焰、陈媛、徐丽萨 |
57 | 北航学院 | 面向理科与文科大类的计算思维培养方法研究与实践 | 刘禹、艾明晶、曹庆华、孙青、欧阳元新、万寒、李莹、 傅翠娇、吴秀娟 |
58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面向信息安全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 高莹、张宗洋、伍前红、 吕继强、姚燕青 |
59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面向网络安全卓越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李大伟、关振宇、崔剑、 刘建伟、孙钰、郭华、盛荷花、祝贺、管天玉 |
60 | 团委 | 面向“挑战杯”竞赛的学生高水平科技创新项目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刘洋、钟国、朱鹏宇、刁旭、郭萌、谢正洋、梁伟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