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下午,教务部组织“名师培育计划”系列培训之“混合式教学设计”工作坊,邀请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冯菲老师主讲。本次工作坊设置了学院路校区及沙河校区两个会场,共32名教师报名参加,活动由教务部教学促进办公室邸琳子老师主持。

首先,冯老师以混合式教学的定义出发,对“Onsite”和“Online”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进行对比阐述,从而解读了混合式教学为什么会是未来教学发展的常态化教学方式。冯老师认为混合式教学要结合具体的课程,充分发挥和利用传统线下教学面对面授课形式以及在线教学的各自优势,使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最大化。同时列举国内外多所名校的真实教学案例,验证了混合式教学的高效性和实用性。对标国家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的要求,她讲解了混合式教学“混什么”“混多少”“怎么混”,并以3种不同的混合式教学案例,介绍了混合式教学的创建和实施。提升了参会教师对混合式教学的全面认知,也对今后教师们开展混合式教学课堂设计和教学安排提出了新的维度要求。

冯老师结合不同类型课程的学习目标定位与指向,详细介绍了“知识拓展型”“联系导向型”“学术对话型”“反馈驱动型”四种实用的混合式教学典型模式的原理与设计原则。在课程设计方法上,针对如何整合“同步异步”教学的问题,她提出可以通过逆向设计教学流程,始终保持目标、内容、考核、活动的一致性,并推荐教师采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对学习目标进行描述,引导学生根据可观、可测量的动词来描述学习目标并结合实际情况核算学习用时,逐步提升学习效率。她表示,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时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测评方式,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合理引用广泛的互联网优质视频资源启发学生思路,利用电子板书和视频互动等方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注意力,增设课堂练习和思考讨论及时检测学习效果,以“渐进”式的互动设计提高学生与课堂的粘性。


本次工作坊的内容兼具理论性与实操性,一方面提升参会教师设计混合式课程、开展教学互动的能力,从传授知识向引导学习转变;另一方面启示教师要善于利用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情境。
工作坊的最后,冯老师与参培教师就混合式教学的时长设置、如何让学生适应混合式教学、如何通过混合式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教师们各抒己见,讨论现场气氛热烈。参培教师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对混合式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也为今后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找到了策略方法和实施路径。